亦或(词语)

亦或曾经是一个古汉语组合,读音为yì huò,拆开来是“亦”和“或”两个文言虚词,可译作“也有的”“也有人”“也有时”。用法:双音词,表示选择关系连词。

亦或(词语)

简介

如:湛水自向城东南,径湛城东,时人谓之椹城,亦或谓之隰城矣。(《水经注·湛水》)(湛水从向城的东南,流经湛城东边,当时的人叫它椹城,也有人叫它隰城。)

但五四以后,在现代白话文中,“亦或”并未凝固成一个双音词进入现代汉语,除非是仍用文言写作的现代著作中偶尔出现,用的仍然是古代汉语中的意义,并无表示选择关系连词的用法。

实例

我们在书刊媒体上经常看到“亦或”这样的词语,在句中充当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。

①一刹那间,万般情感一齐涌上市子的心头,说不清是震惊还是喜悦,亦或是害怕。(川端康成《生为女人》,漓江出版社1998)

②无论是干部进驻艾滋病疫情高发村,亦或国家领导人与艾滋病人握手,都是正面回应着民间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府的期待。(新华网2004年12月28日)

③创作的脚步沉稳、坚实,不论是平民百姓戏还是军事题材主旋律,亦或是扑朔迷离的公安悬念剧,高希希都恪守自己对艺术的一贯主张。(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2010年10月29日)

④安安差一点儿就离婚了,而许多看上去美满的婚姻,事实上却是真的不声不响地离了。原因?说不清楚,亦或说不出口,一切的一切,都放在心里。(《九江日报》2011年4月15日)

其实这些例子中的“亦或”都应当写作“抑或”。简单地说是一个错别字,细致点说是古语词的误用。因为“亦或”在古汉语中曾经存在过。但一些作者错把“抑或”写成“亦或”,并非是对“亦或”这个古语词的误记,而是混淆了“亦或”“抑或”两个同音词,张冠李戴,以讹传讹的结果。在文章中应视为一处硬伤,而且是一个比较普遍出现的硬伤。

争议

“抑或”作为双音词,表示选择关系连词,出现得较晚,据《咬文嚼字》2008年第9期曹志彪先生考证,在清代作品中可以找到“抑或”的用例。在“抑或”出现之前,“抑”和“或”表示选择关系连词是分别单独使用的。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:“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?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?”(难道是因为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?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?)在现代汉语中,“抑或”连用,属于同义复用,符合现代汉语双音词产生的一般规律,也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虚词。但“亦或”没有这样的用法,在现代汉语中它不是一个固定搭配,不可以表示选择关系。“抑或”收入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《新华词典》,“亦或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没有一席之地。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注明是书面色彩的词语,词性是连词,表示选择关系。当然,抑或有时也写成“亦或”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@163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